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职场新人如何看透收入的“文字游戏”

已有 3861 人围观

  目前,很多2013年应届生都拿到了Offer,准备签约。一些准备跳槽的人员,也开始在与新东家接触。这其中,都逃不开“收入”两个字。收入中的“文字游戏”很复杂,很多人就因为不懂其中的区别,而大呼上当。让我们请劳动法律师、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等来解析其中的奥妙。

  聚焦群体1:职场新鲜人

  税前工资VS税后工资

  现在,正是很多应届生签三方协议的时候,他们发现很多公司在给OFFER甚至在签协议的时候,只是告知一个收入约数,比如年薪10万元,或者税前6000元,并未告知税后到手收入,那么个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推算自己的到手收入?中智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薪酬绩效管理咨询中心高级经理张睿睿表示:“薪酬的计算方法首先要弄清是税前还是税后,如果是税前,到手工资需要扣除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和个人所得税。”

  比如一个企业答应给应届生的税前工资是6000元,个人须缴纳四险一金金额为1080元,应纳税所得额=6000-1080-3500=1420,应缴个人所得税=1420×3%=42.6元,员工实际到手的收入就是6000-1080-42.6=4877.4元。

  如果给的是年薪,求职者需要跟HR部门确认下年薪的构成部分,除固定薪酬外,其他的构成部分薪资是多少。一般而言,年总现金收入(年薪)=年固定薪资(包含饭贴、交通津贴等)+年变动薪资+年加班费。

  聚焦群体2:卧槽者

  基本工资VS最低工资

  某市2012年最低工资标准为1450元,但有些单位跟员工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基本工资订得很低,有的只有1200元,奖金根据实际工作业绩来核算,若实际上企业最后发给员工的到手工资远超过1450元,这种劳动合同是否违法?

  盈科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周智荃表示,这个问题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从合同约定的角度,约定的基本工资低于法律规定的平均工资,那么这份合同是违法的。从实际发放工资即实际履行的角度,最低工资是不包括加班工资、特殊条件下的津贴、社保费、住房公积金和各类补贴在内的。因此员工实际到手的工资超过1450元也即最低工资也需要分情况来看。如果员工的工资构成中基本工资仅为1200元,加上加班工资或者其他的补贴津贴等超过1450元,这种情况下根据最低工资的规定,单位的做法仍然是违法的。如果员工工资的实际发放中,基本工资是以规定的最低工资计发的,或者说加上各种奖金超过最低工资的,那么单位虽然在合同中的约定有瑕疵,但是在实际履行中是合法的。

  加薪VS普调

  “加薪”是每个在职人士都企盼的。在经济增速放缓的情况下,业内人士预计2013年的加薪幅度也会降低。而众多职场人期待的“加薪”和“普调”也并非100%覆盖。欧莱雅(中国)人力资源总监、副总裁高明表示欧莱雅每年的12月会对员工一整年的工作表现进行评估,对于表现突出的员工,其薪酬从下一年的1月开始调整,不同员工调幅不同。员工的收入通常包括三个部分:工资、奖金还有利润分享。奖金是根据本人绩效完成的情况给予的奖励。而利润分享是基于公司上一年度的利润情况给予员工的奖励。

  而在某房产公司从事薪酬工作的周小姐透漏,公司每年有两次调薪的机会,分别是2月和9月。2月会对员工的薪酬进行普调,所谓的普调并非全部员工的薪酬都能调整,调整覆盖比例仅在50%-60%,根据员工在上一年度的业绩和表现来定;特调在9月,表现特别突出的,会在9月份又一次调薪。周小姐表示,公司的调薪幅度通常在10%以上,对于部分核心人才更是在20%以上,这是因为房地产市场的人才竞争非常激烈,如果调薪幅度达不到员工的要求,员工可能就会迅速寻找下家。

  聚焦群体3:跳槽者

  承诺年薪VS到手月工资

  张明(化名)以前每月的到手收入约为1.1万元左右,新东家许予他每年20万元的年薪,张明对这个数字异常心动,义无反顾地辞职了,但在拿到第一月后的工资时却发现,每个月到手的收入跟当初不相上下。新东家称许诺的年薪是税前工资,而且在年薪的构成中,一部分奖金是要到年底才能兑现的,所以每个月发到员工的实际收入也就1.1万-1.2万元左右。

  每年年底,部分职场人在拿到公司的奖金后都会跃跃欲跳,想寻找一个好的下家,对于很多职场人而言。“好”的标准就是薪资大幅提升。可是很多人都会痛苦地发现自己跳“残”了。当初的许诺大打折扣,或者即便有也有许多苛刻的条条框框,悔不当初。所以,跳槽的人员一定要清楚地知道年薪的构成,以及这里的年薪是税前工资还是税后工资。(庄晓英)

  才市风标

  舆情管理师有望成为国内新兴热门职业

  国际认证协会中国首席代表沙江近日在清华大学政维舆情研究室成立大会上表示,中国舆情管理的培训已经成熟,舆情管理师有望成为国内新兴的热门职业。

  我国国内网络舆情监测与研究机构在2008年开始大量出现,舆情分析师也开始大规模走进公众视野。但是,由于门槛准入低,很多并不具备相关资质的人纷纷加入舆情分析师的行列,出现良莠不齐的情况。业内人士认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舆情管理亟待走向制度化、常规化、科学化。

  “只有培养出来更多、更专业的舆情管理师,才能扭转当前许多地方政府部门面对舆情时表现出来的脆弱局面。”沙江说。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也表示,新形势下,无论是舆情监测、分析、研判还是舆情处置,都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涉及数据挖掘技术、知识传播技术、新闻传播创新理论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的理论和知识。

  如何建立舆情收集机制、舆情预警机制、舆情引导机制,最大限度放大舆情正面效应,降低负面效应,提升党政干部和企业舆情管理和舆情应对能力,舆情管理师将有广阔的就业前景。

  (卫敏丽)